●得一錄卷五
義倉章程
救荒章程
濟荒粥賑章程
○義倉章程
卷五之□
伊古備荒之法縣都委積以及常平義倉等制法良意美。均堪利濟然此惟有司官得為之。又係藏於州縣。所恩不過市井惰游未能徧及窮鄉。誠有如朱子所云者夫天災流行。何地不有使不早為之備。而欲取辦於臨時。則請賑於朝。既恐鞭長不及。集捐於下又虞瓶罄難支。鳩形鵠面之民。有不相率而填溝壑者乎。但積儲一端。最宜善處。立法不善。則侵漁耗廢。諸弊叢生。有不可不妥為籌畫者。輯義倉章程。
朱子社倉法
附前輩積貯論
陶宮保勸豐備義倉章程
無錫青上鄉六三圖積貯議規
△朱子社倉法 【 朱子以常平義倉。藏於州縣所及不周。又為法太密。封鐍遞傳。官吏侵蝕。有名無實。遂酌定此法以行於鄉洵為良法。】
宋淳熙八年。時朱子為浙東提舉。上疏言。乾道四年間建民艱食。熹請於府。得常平米六百石。請本鄉士官朝奉郎劉如愚。共任賑貸夏受粟於倉。冬則加二計息以償。自後逐年斂散。或遇少歉。即蠲其息之半 【 年未全荒則一分計息也】 大飢則盡蠲之。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倉廒。以元數六百石還府。見管米三千一百石。以為社倉。不復收息。每石只收耗米三升以故一鄉四五十里間。雖遇凶年。人不缺食。請以是行於他州。
明邠州鄧成美家小康。約族人預給一周利會。其法豐收時每畝出穀一斗。或二斗。逮來春有人借者。按三分行利。秋收交還。積之數年。粒米狼戾。其或值歲歉。視族人緩急。散給以活之所謂周於利者凶年不能殺也。
熟年有積儲。則荒年便不至鬧事有力者所當早為之計。慷慨捐集。若到荒年請求保家扞患之法。恐已落下著矣。救荒有先先策。願賢明官長早圖之。
△附前輩積貯論
高忠憲公責成州縣積貯約
湯念平先生勸積義穀序
又募義穀疏
魏叔子先生立義倉策
·高忠憲公責成州縣積貯約
一積貯民之大命。豐無所儲。荒無所賑。尚可稱民父母乎。必須隨宜設法。一縣積穀。足備一縣賑濟。豈獨活民。即以弭亂。為州縣者。功在蒼赤。慶流子孫。端係於此。
一社倉是救荒良法。各鄉勸縉紳及名家。自造倉廒。自放自收。不可以官府與之。其法量人戶種田多少。人口多少。以二分起息。於青黃不接時借貸。又必二三十戶連名保借。欠者即同保內入戶攤賠。小荒减利。中荒捐利。大荒連本米下熟徵催。官府給與印信文簿。為究治奸頑。使之可久。
·湯念平先生勸積義穀序
民窮日甚。借貸無門。一有灾荒。坐而待斃。昔朱文公社倉一法最為盡善。然時詘舉贏。實為難事。宜師其意而力行之。為積義穀法。每坊造一木櫃。置本坊神廟。每月朔望。謁廟者各持義穀少許。或一斛。或半斛。或□升至□斗而止。勿得過多。不願助者聽。隨其意而因其力。不相強也。數少而不欲多者。相形則意沮。力輕者可久也。共推一端謹者司登記。雖一斛半升必紀其名。以彰好義。推一稍有恆產而素行忠信者司出入。每朔望迄晚。即將貯櫃者登倉。次年春夏推陳出新。因數多寡貸與農人。息取加二。小荒則以貸諸貧人而减其息。必公議而酌行之。若大荒則盡捐。以賑困窮。必計眾而均分之。先其老弱之無告。及孝子節婦之貧者。是舉也。專以備荒而利農。他雖公事急需。不得輕移。以致耗散。有恃強而索者。眾共持之。不聽則控諸官。庶幾可久。行而不廢。夫為數甚少。則人皆樂助。月月積之。歲歲行之。斯可無大飢之患矣噫省目前飲宴之費。即可甦異日數人之命。減一月雞鵝之粟。即可救他年同類之生。獨何憚而不為哉。 【 見魏叔子文集】
·又募義穀疏
里中親友壽誕稱觴。當計其費出義穀。欲為人稱觴者。亦計其費出之。或宴會有不可己者。則薄其費而以義穀補之。夫省酒食之浮費以利濟飢貧。此祝壽之上術也。又有疾病及一切祈求。亦於神廟發願出義穀若干。夫省齋醮之虛文以利濟飢貧。此祈神之上術也。蓋天地鬼神。原以愛人為心。能愛人者則彼亦愛之。以此祝壽壽必永。以此祈福病必愈。以此祈名利子息。名利子息必得矣。 【 見魏叔子文集】
·魏叔子先生立義倉策
貧民富民多不相得。富者欺貧。貧者忌富。貧民閒時已欲見事風生。一迫飢饉。則勢必為亂。初則搶米。再則刧富。再則公然嘯聚為賊。富民目前受貧民之害。貧民日後受官府之刑。兵刀之慘。真貧富兩不相得益也。所以朱子脩舉社倉。不特救一時餓殍。實所以保富全貧。護人身家。養人廉恥。為法至善。今師其意而少損益之。凡每坊設立義倉。不必分派若干家若干人。隨其相附近處擇便為之。聽民自議自行。則眾情和矣。但建倉費重。或勸富民。或設處公費。隨時斟酌。此在官長以真心勤力行之。凡欲立義倉。先集父老士民懇切開諭。以義倉之利。身先捐俸以勸富室。然後出示遠近。令十日內報命。凡報命者。合坊具連名呈一紙。內稱遵諭設立義倉共計戶丁若干。出穀者若干。舉值事者一正二副某人。造冊二本一丁冊。一義穀出入冊。凡丁冊不論男婦貧富貴賤皆載之。呈及二冊官皆用印。旋給本坊收掌。其官所助穀若干。照各坊丁數多少。派貯倉內舊冊寫完。則仍以新造之冊送官用印。坊中有富豪慳吝不肯助義者。許本坊呈官。視所應出者加罰三等。所舉值事之人。有不法不公者。本坊呈官重罰。公舉他人代之。或本人有病故久出者。仍簽他人代之。俱要呈官。其呈仍用印付還或坊中事繁。三人不能理。許值事人隨簽幾人幫之。本坊俱要酌處公費以酬其勞。至義穀出入之數。官府不與。只於當發糶之時。先期出示。令各坊清覈丁數。定於某日糶米。官府時行巡訪。於當收糴之時。先期出示。以某日起糴。如至某日報完。踰期不完者。以欠穀多少議罰。凡坊內與糶者設簽一根。寫戶首姓名下註共計幾口。糴米時左設一人散簽。右設二三人量米。來糴者先將名下應糴米錢若干。交左人領簽。即將簽投右人照簽領米。散米巳完。右人繳簽。交左人收。明日如之。富室及童婢皆許與糴。凡糶米如原價每升一分。今價三分。則取分六釐。二分則取分四釐分半則取分二釐。分二釐則取一分。升一分。則不出陳矣盖酌取餘息以供耗折。及脩倉雜用諸費也。凡石斛升斗之類。皆一聽官造。日久器壞。許如法私造。仍送官騐押。盖以賞罰之權歸於官。則人知所畏。出入之數歸於民。則官無可私。所謂官民相制。其法無弊者也。
△陶宮保勸豐備義倉章程
州縣中每鄉村公設一倉。秋後聽民捐輸。歲歉酌量散給。出納悉由民間經手。不假官吏。防侵蝕以禁騷擾。矜貧寡而杜爭端。誠善政也。
一鄉村無論百餘家十數家。總以里居聯絡者。公設一倉。每年秋收後各量力之盈絀捐穀存倉。出者無吝。勸者無勒。或數十石。或十數石。多則一二百石。少則數石。數斗。均無不可。收穀公同立簿登記。擇一老成殷實人總管。再擇一二人逐年遞管。仍設立四柱交□分別舊管新收。開除寔在。明晰登載。互相稽查。連年豐稔。日積月多。則穀不可勝食矣。
一鄉村零戶。有難于聯絡者或族各為一倉。或一族中每房各為一倉。或以散戶歸入附近鄰保。共為一倉。均聽民便。總在隨地制宜。多多益善。果能一處行之有效。久而他處自仿照行之矣。
一設倉宜擇善地不宜近水不宜近市。以防不虞。建義之初。倉廒未立。或神廟或公祠。或老成殷寔之家。倉屋有餘者。均可借儲。但須本人情願。不得強借。一俟穀石稍充。即可另自置倉。
一倉穀由于樂捐間或有濕有秕。不能拘泥畫一。應于收倉時。先為晒乾車淨。公同登記。耗蝕若干。或收貯年久又須公同出晒一次。覆量上倉再逐一登記實數。以便查考。
一設倉本係義舉司事之人不許籍端開銷。惟看守倉廒之人不能不給予工食責令巡查遇有風摧雨漏。倉板破損之處即告知經管隨時修理。其鎖鑰等項不得交守倉之人佩帶
一捐穀既有成數。即赴地方官呈明立案。以免匪徒阻撓。擾亂章程。以後捐多捐少。收放出入。官吏概不與聞。即里長甲長。亦無許越俎。倘有吏役托名稽查。藉端需索。查出照詐贓例從重懲治。
一積穀既多。止須添建倉廒。不必推陳出新以求滋長。亦不必春借秋還。以權利息戢爭杜紛此為最要惟餘穀置田收租。尚可並行不悖。然必積穀實在充裕有餘。以少半置田乃可。否則不必。蓋此穀原為備荒而設至捷至便。推陳出入。易滋朦混借出難還漸歸烏有。置買產業。雖屬經久之計。然不能救濟□前。亦非急務也。
一每遇災荒。總管分管外。再擇公正司事。計穀之多寡。先儘本村中鰥寡孤獨無告之人。次及極貧。又次及次貧。或五日一散或十日一散。事竣憑眾確算至家計稍可支持者。不必分給。即小歉之年。亦不必動用。以歸實濟。
一捐穀之家。此穀既捐。即係公物。遇有災歉。不得以從前甲多乙少。致啟爭端。或先在此村捐穀之家。其後移居他處。遇此村散放。不得以曾經捐穀。回向轉索新來之戶。從前雖未捐穀。遇有散放。亦應酌給些些。不得獨任向隅。蓋各保各境。以鄉村為斷。雖救恤無分彼此。而穀少人多。亦不得不稍為限制。其各族各房積穀者。則不必以鄉村為斷。
一年豐時和。勸捐較易。果能積有三年五年之蓄。又不妨畧為變通。邀同紳耆。劃分若干。于鄉間添設卹嫠育嬰義塾等會。或于冬間。就村莊中鰥寡孤獨。與外來無告窮民量為賑濟。亦所以廣任卹也。
一鄉村紳士。克知大義者多。自必首捐為倡。如有能捐穀千石者。或捐銀千兩以上。買穀積貯者或捐置基產倉廒。及斗斛諸器物。用銀千兩以上者。均當照例請旌以資鼓勵。倘慮書吏索費。即逕赴院司衙門。呈明捐數。以便行查確實立予請旌。斷不令善舉稍有阻格。
一勸捐之外。向有因事樂施一節。如民間演戲酬神。及嫁娶喜期。慶祝生日。儘可將縻費折穀。捐入義倉。擴而充之。不特安貧。即以保富。將型仁講讓之風。亦由此而興起矣。
以上各條。積少成多。眾擎易舉。所以圖便民也。各保各村。他處不得混冐。所以免牽掣也。擇人經管。立冊交代。所以防侵蝕也。紳民自理不經官吏之手。所以杜騷擾也。不减糶不出易不借貸。專意存貯所以斷糾轕而弭爭端也凶年不妨盡用。樂歲仍可捐輸。以一鄉濟一鄉之眾。而不患其不均以數歲救一歲之荒。而不虞其不給。孫孫子子無窮匱也。取錙銖於狼戾之時。求水火于至足之地。捐穀者不以為難。司事者不以為累。行所旡事。不求其利。而弊自除防其弊而利乃可久也。本部堂前經為此章程籌思經歲簡便直截。永遠可行。爾紳民等。其勿以為空言文告而忽之。至若慳吝之徒。難與圖始。必當曲為開導俾知有備無患。安貧即所以保富。倘有匪徒藉端肆鬧無知逞臆刁難。則本部堂此條即可錄存捐穀簿冊之首。以為憑信。國法森嚴。弗任擾累於虖。圖匱于豐為善最樂勉敦任卹共享昇平本部堂有厚望焉。切切特示。
△無錫青上鄉六三圖積貯議規
立議單某某等今因嘉慶十二年遇荒。我等設局平糶。所捐之錢。除轉運折耗費用外。計存錢十二千文。輪流經管生息至十八年秋收。本利結存錢三十一千二百文。買貯□稻二十三石五斗。十九年又遇亢旱。即將此稻礱米應糶數月。除開支折耗零用。以及本圖查荒費用共計去錢十餘千文所剩之錢及米。於上年八月糴換新□稻三十石。為數雖少。倘能照前累年經運。積少成多。亦周官委積之遺意也。為此公同立議。於豐稔之歲設法收放。以陳易新。自成義舉。但素來公項。易致侵吞。總由有治法無治人。積久弊端百出。全賴經管之人。任怨任勞。秉公籌辦。務期實濟。今將議定規條開例於左。
一議積貯原以備荒。非為圖利。然以陳易新。不無耗折。且畧為申息。庶可積少成多。在借戶得免債米之害。遇歉歲藉以分潤一圖。此所謂一舉兩得也。目下所貯之數無多。公議每石酌加申息。俟五年之後。再行公議酌减。
一議放稻於插青秧後定期。收稻於新穀登塲後訂期通知。限三日內。各借戶務將颺清乾潔好稻。再行當面過風。如有將毛潮抵塞者。下年不准領借。 【 公放公收升斗劃一】
一議總管每莊一人收放。限期斷須親到。其供給各人自備不得開支公項。其零星用度俱臨時酌議開支。不得浪費。
一議放稻每莊舉老成幹事者數人經手按莊分派。各寫領票交與總管。俟秋收交清後。發還領票
一議收齊後交與圖內老成殷戶收貯。
一議存貯非遇災緩征時候不得創議先行設局發賑。以致後來竭蹶。
一議付借只可於本圖之內。外圖人不得混入。即本圖不種田之人。及不種仙稻者。亦不得給借。
一議議單五紙。五人各執一紙每年於收齊稻日算賬。倘遇災發賑。各將議單繳出收局後再議。
○救荒章程
卷五之二
姚龍懷曰兵荒者。世界一刼運也救刼者。順天之心。逆天之運也天心好生。順以承之天運行罰。逆以挽之。人道之所以與天地參也。人欲一日而行千百善。一人而救千百人。舍卻此等時節無處著力矣。輯救荒章程。
勸賑名言
救災前鑒
蘇州府陳公鵬年救荒二十策
節錄先賢救荒四策
河南撫軍畢沅奏請災年出賣田產仍准贖回疏略(乾隆五十一年例案)
荒政叢言
牧令當行二十二條
審戶
剔弊
急賑卹
撫卹事宜
貸米粟
貸牛種
廣糴糶
通商販
憐婦女
憐嬰兒
憐寒士
勸捐棉衣
安流民
憫時疫
收育棄兒
禁賣牛宰牛
敦風俗
以工代賑
勸富戶業主當商
救荒福報
救災有福說
附勸製草衣說
△勸賑名言
胡振安曰。陰功有萬而救人為第一。倘值水旱奇荒。三空四盡百萬生靈。嗷嗷垂斃。仁人君子當此苟可自全性命即當傾財救濟而一人之力有限。須得實有善心者。廣為勸募。設法賑給。庶幾轉溝壑為衽席此在大家殷戶。首當倡率者也。魯恭云萬民者天之所生天愛其所生。猶父母愛其子故愛民者必有天報今上天見其地人民。稍有罪愆。不得不罰以災既罰之災又矜其飢寒困苦不勝哀憫忽有人焉憐而賑之以錢財衣食使不致填於溝壑上天又不勝其慰然歡欣將必報其人以世世子孫富貴壽考。此一定之理。無可疑者也。
司馬溫公曰。士君子盡心利濟使海內少他不得則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又云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貽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為子孫久長之計又云。人受命於天。生來之福有限。積來之福無窮善心既發切莫中止溫公位至宰相。子孫十八世為顯宦。世上惟大智慧人眼光看得遠善觀天道善體天心為其能廣種福田以散為聚也張清恪公伯行曰。地方雖有富戶。未必人人好善樂施必得上人獎勵勸勉則有所慕而為善益力宜諭富戶各量力捐施。捐極多者為一等尚義之民。院司給□旌獎。次者為二等尚義之民知府給匾旌獎。再次為三等尚義之民州縣給匾旌獎。若有破格多捐。為人所不能為者。申詳撫院。具題旌獎 【 切問齋文鈔】
楊景仁曰。太平之世。遇□歲而民不饑。葢不獨捐上以益下也抑民間有自相補助之道焉厯代助賑皆有優獎之典誠以施期於當厄多一人捐即多數人食多勸一人捐即多活數人命也
聖朝屢遇災荒賑貸蠲緩百方籌畫。不惜千萬億 帑金之費又何藉涓埃之浥注然鄉黨好施者例加獎勵。此勸善之良謨。實救荒之仁術也大抵勸輸之事不一端。助賑而外凡設粥、平糶、輯流民、收幼孩、施衣、施藥、施棺等項皆是也、當饑荒之歲安富必早安貧。斯有力皆須努力。是在良有司之善勸矣。積至誠以感之而不臨以貴勢。分清俸以倡之。而非諭以空言牖之以□□之良。人雖愚而易曉。動之以厚德之報。民雖嗇而易從。怵以饑民劫□之可虞。則分財以拯荒。為保家之至計歆以令典褒旌之可慕則樹德以受賞。為榮身之善圖。分多寡以量其力。未嘗強以所難戢刁悍以定其心。俾勿牽於所慮。鼓之舞之。亦克用勸。何庸抑勒哉。竊見相賙相救。興仁讓而勑懋和。 聖世良民。由多良吏也。猗歟隆矣。
王圻賑貸羣議第七條議倡義記曰。富則仁義附焉。好義之心。人孰無之。在上之人陽激而陰率之。則倜儻之士慕焉。雖嗇夫亦捐千金如敝屣矣以百姓之財。救百姓之死倡導鼓舞之機惟豪傑默運之耳第十條議權宜云飢民命在旦夕非權宜從事曷克有濟昔汲黯矯詔開賑。范仲淹縱民競渡。范堯夫發常平封椿粟麥。不待報。韓文預支官車俸糧。不待命。皆能便宜從事有地方之責者仿其意而行之。蒼生幸甚。袁黃曰。凡係世家未有不由祖德深厚而科第延綿者予舊館於當湖陸氏。見其堂中掛一軸字乃其先世兩代出粟賑饑而人贈之者。文中厯敘古時濟饑之人。子孫皆膺高位。謂陸氏他日必有顯者。今自東濱公而下。三代皆為九卿。其言果如左券。則今之閉糴射利剝眾自肥者。可反觀矣。 【 臣鑒錄】
宋撫州守黃震約云。天之生人。惟有愛人人眾不能盡皆契天天定則時加汰治字□□汰治凡其饑厄之歲皆其升沉之機。富室之在豐年賢否未知也及至荒年。或惻怛而濟惠。或頑忍而不恤富室之賢否分矣小民之在豐年善惡未白也及至荒年。或堅忍而守分。或無賴而妄作小民之善惡見矣賢否既分。善惡既見天之升降是人。於斯乎決。此非因果之說也。天道自然。固應爾爾。所以飢饉之後。富者或自此而貴顯或自此而禍貧賤□戚毛汝於成□曰自此溫厚而□□□□中人說法耳敗貧者或自此而溫厚或自此而刑戮皆有明徵思之思之自當猛省。
于忠肅公勸平糶榜曰。富厚之家。有三千金家計。可捐貸百金。萬金家計。可捐貸三百金亦不過三十分中一分耳。捐一分之資。而活數千人之命。上紓朝廷隱憂。下為子孫積福。吾勸汝等為此好事爾等未必慨然及一聞僧尼說法化緣遂能捨大貲財以邀來世福澤豈非妄謬乎孰若捐數十百金。以濟嗷嗷飢苦之民生前萬人感戴沒後百世流芳之為愈也多有富豪之家。平昔慳吝不肯捐賑。嗟乎渺渺一身在世食此亦頭面易見者何富貴人全不理會用有限死又將之不去且終日營營千謀百計作馬牛而不肯少輸一二為此美事乎我亦知爾等富家巨室皆辛苦經營成家必不強致之亦安敢強出之但恐爾等不行此便宜好事為可惜耳
顧咸正賑荒問答有云。人之情。將損人之財以予我貪者必受也。將損人之財而並損其人之性命以至並損其人之父母妻子性命以予我雖甚貪者決不受也夫饑民一日得米三合□便可以不死計一歲中每一石米可救一人不死荒年珠粒僅有此數不在語語痛切讀此而不動心者非人也饑民腹中則在宦家富室倉庾中今閉一石不發必有一人死者矣閉十石不發必有十人死者矣閉百石千石不發必有百人千人死者矣然則宦家富室除正供日用外其餘倉庾中陳陳堆積者皆堆積死人皮骨血肉腦髓也。夫省一筵宴之費可活幾人省一交際之費可活幾人省一呼盧之費可活幾人省一土水之費可活幾人省一簪珥衣被之費可活幾人省一摩挲古玩之費可活幾人省一供給游狎客之費可活幾人省一布施庸俗僧道之費可活幾人夫以種種活人之物而糜費之無用之處以為豪人□至□未有以□人為娛樂者豈知羅□□中古玩案頭無舉娛樂則是合數十百千死人皮骨血肉腦髓羅列目前以為豪非□□膏血耶□實□事非□□盡義之論也舉娛樂也清夜尋思理上說得過否心上打得過否。縱然他說。理上硬得過心上瞞得過否。自有天帝鬼神。與他算帳。不知究竟硬得過瞞得過否記得萬厯某年某鄉有某上舍。積餘米三千石。值歲荒。價一兩二錢。時上舍在外。其管倉僕寄信云。米價貴。可糶矣。上舍批云。待貴至二兩方許糶。不數日火發焚倉三千米悉燼。其他古今報應事。更不勝悉數。嗚呼可畏哉。某言到此。直是肝腸寸斷涕淚千行。鐵石人聞之。當必有踴躍奮起者。而况讀書明理之士哉。
△救災前鑒
趙閱道知越州。歲大歉。公召州之富民。勸誘以賑濟之義。即自解腰間金帶置庭下于是施者雲集全活十萬人。 【 厚德錄】
趙汝愚。道見病者必收卹之。躬為煮藥。歲饑。旦夕率其家人輟食之半以食餓者 【 宋史】
哲宗元祐三年冬頻雪。凍死者無算。呂公著為相曰與同列議所以救禦之術。乃發官米官炭。遣官分塲賤賣。以惠貧民。貧病之人。日給醫藥饘粥。又不時委官看問。以故多得全活。 【 康濟錄】
張綸除江淮制置發運副使。見漕卒凍餒死者眾。嘆曰此有司之過非所以體上仁也。推俸錢市布絮襦千數。衣其不能自存者。 【 宋史】
趙抃知越州。值大饑。多方救濟。及春。人多病疫。乃作坊以處疾病之人。募誠實僧人分散各坊早晚視其醫藥飲食。無令失時。以故人多得活 【 康濟錄】
元張養浩為陝西行臺中丞。時關中大旱。飢民相食。公拜命之日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鄰里貧乏者道遇饑者。即賑之。死者則葬之到官六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 【 元史】
王克敬除江浙行省都事。鄱陽大饑。總管王都中出廩粟賑之。行省欲罪其擅發。克敬曰鄱陽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為仁而吾屬顧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 【 元史】
劉彛知虔州。會江西饑歉。民多棄子於道上。彛揭榜通衢。召人收養日給廣惠倉米二升。每月一次。抱至官中看視。又推行於縣鎮。細民利二升之給皆為字養。一境生子無夭閼者。 【 明善集】
嚴世期。山陰人。同里張邁三人妻各產子。時歲饑儉。慮不相存。世期聞之。馳往拯救。分食解衣以贍其乏。三子並得長成。 【 宋史】
嘉靖十年。奏准陝西。災傷太重遺棄子女。州縣官設法收養。如民家有能自收養至二十口以上者。給與冠帶。 【 康濟錄】
文宗太和六年。詔曰。天下有家長者皆死。所餘孩穉十二至襁褓者。不能自活。必至夭傷。長吏令其近親收養。仍官中給兩月糧。亦具都數開奏。 【 康濟錄】
黃震提舉常平倉初常平有慈幼局。為貧而棄子者設。久而名存實亡震謂收哺於既棄之後不若先其未棄保全之乃損益舊法。凡當娩而貧者。許里胥請於官贍之。棄者許人收養官出粟給。所收家成活者眾。 【 宋史】
宋史食貨志振恤條。載孤貧小兒可教者。令入小學聽讀。其衣襴於常平頭子錢內給造。遺棄小兒聽人乳養。仍聽宮觀寺院。養為童行、宋於幼幼之道。規制周悉黃文潔更為酌定。益詳密矣。
隋辛公義。為岷州剌史。岷俗畏疫。一人病。闔家避之。病者多死公義命皆舁置廳事醫藥之既愈乃召其親戚諭之。皆感謝而去。其後病者多就使君。其後固留養之。始相愛。風俗遂變。 【 綱目】
倪文正公一命浮圖疏引云竊為米價高騰天災未已。麥青有待。近憂三四之交。榆赤無條。遠危六七之際。頃者分坊設賑。亦既普郡歸仁。然固有窮谷荒邨。他鄉別井。臥儒游旅。廢丐瘦囚。居遠仁者之鄰。名逸飢民之籍鳩鵠在望。殍殣漸繁。誰不有懷。所患無術。今則曲求巧便。別啟因緣不假多施但占一命計自春暮以及秋中為期百有四旬。量米日纔五合。不過七斗。以閱三時今以萬錢廣施萬眾萬腹仍枵苟只一橋專渡一蟻一緡即足為此功德勝於浮圖各務盡心共回厄運以萬寶登廩之日。為七級合尖之期。一願倡募者領冊一本認救一命更於親友間輾轉勸募即自已無力者。但能勸募多人。功德自應無量也一注認之後須訪查確覈必得真實無告。朿手待斃而後可以當之。無或忽畧受欺。虛此善願一每十日給米五升錢一百文自六月初旬起。至九月盡止。如米不足。以麥代之亦可一遇有異鄉流落枵腹露居旦夕就斃者更當設處空屋半間俾得容身棲息倘家無餘屋者。或於大寺觀公所。覓一無礙隙地。使暫棲止。并宜由縣出示。如有寺觀僧道神廟司祝不肯招留饑民者察出定應究逐不貸一此舉費少功大願相與踴躍從事。約計米六斗錢一千二百文便可全活一命一倡募某人領冊倡募共募救飢命若干人認察舉飢民者。開記某人察舉。及所舉飢民姓名。列於後幅。上書賑主姓名。中書認一命。下書飢戶姓名及啟賑日月。某人察舉飢戶幾人。按此係崇禎時浙省荒旱。會稽倪文正公設一命浮圖冊。以勸於鄉遇有真實無告朿手待斃者。仁人君子觸目警心各任一命日給錢米以待秋成。務使全活而後已。雖所及有限。而實能生人救人百人發心即活百命千人發心即活千命各人一片惻隱至誠。真可以格天心回厄運。豈小補哉。 【 臣鑑錄】
△蘇州府陳公鵬年救荒二十策 【 康熙四十七年水旱相仍陳公以此策請詳江浙督撫頒行。初時米價二十文一升不及兩月。每升止糴八九文。民歌再造洵不愧經濟宏才。】
禁占米作酒○禁小麥燒酒○禁黃豆打油○禁糙粞白粞作糖○禁麩皮作麪筋 【 今即糶賣貧民作餅度荒五項嚴禁。中縣一日省米數百石不止、所以當時米價日減。】 ○禁屠沽熟食 【 惜福省財只許賣粉食麪食及素食】 ○勸巨室富商捐米賑飢 【 是年平湖縣董公天眷。親至富室勸捐至誠感人。剛柔遞用。有願捐十石者。有捐數百金者。有捐累千金者給米給錢外。到處造廠施粥。又施藥賑濟數月至食新血止捐數有餘、仍還富室合縣無一餓殍。】 ○興工作以濟乏 【 如築城開河修橋路等。使工匠得食】 ○寬山澤之禁 【 如聽民賣鹽捕魚不禁採樵等類使有餬口不至流為盜賊】 ○犯罪情有可疑者聽其以粟贖罪取以賑飢○不論官吏軍民婦女僧道雜色等人。能捐米助賑者。少則給匾領賞。多則詳憲候旨○延請名醫開藥室以救病民○近山之民教採松柏療飢 【 博物志云荒歲不得食可細搗松柏葉以水送下。不飢為度清粥湯送下。尤佳每用松葉五合柏葉三合。研服或專用松葉亦可但須禁一切食物自能療飢卻病】 ○緩刑 【 凶歲犯法者多故寬之】 省禮 【 冠婚喪祭減其禮文】 ○貸民種食 【 恐荒地利也】 ○謹防盜賊 【 恐為民害也】 ○官吏紳衿耆民每逢初一十五。齋戒沐浴執香步行各廟。拜禱以祈民休 【 荒歲災禍易起故搜索鬼神而祭之亦周禮荒政之一。】 ○每州縣中擇有才德者主持荒政 【 如料理給米施粥之類使小民得沾實惠事成之□。與捐銀捐米者一體 上聞】 ○花米豆麥等船。放關一月。并遣人夫牽挽護送 【 外郡花米日至則價日減。是轉歉為豐一大關也。○其年平湖知縣董天眷得陳公鵬年指教。先造為富不仁匾額二十、堆在縣堂。始從鄉村勸捐。遇頑富三家。釘匾門首。并准告發。凡田土斷加斷贖家業幾去半。從此由鄉到城樂輸眾多。所以賑貲有餘也昔朱子與寮屬曰勸分以救民之急不得不小 有所忍若為富民計較太深則恐終無可行。威克厥愛。于事乃濟。陳公深得朱子救荒之道矣。】
△節錄先賢救荒四策
先先策者未然也如復屯田理鹽務近水防漂乏水防旱懲游手訓節儉勸農桑興水利有事以粟為賞罰廣種代穀食常平倉委任得人。率建社倉。或借裕鄰封則薄商征。借靈海道。則清海寇。又如叢說所云。督撫將各項下賍罰銀。令府縣盡糴穀。徒流以下。許其穀贖。一縣有災鄰縣通融借貸。減價平糶。 先策者將然也。如水旱穀種既沒當預先廣糴他邦。查災傷無可生理者貸之隨地利可栽種者教之貧富皆令約食近處糧米先事奏請截留。當蠲當賑。急踏勘。先事奏請 正策者。已然也。一開倉平糶除緊急兵餉外其餘出陳易新。二截留上供平糶與民將錢輸部。國課無虧三借帑糴糶帑金可借。則差官循環糴糶米可利民銀仍補庫。四勸富賑飢多有面諭。罰賞兼施五勸典用米。令賫批往產米處遠糴聽民以物質米照時價值大興工作。如興水利葺橋路等并勸民婚葬營繕 權策者。佐正策之窮也。招徠商販令遠商聞風競來。則米價自減并馳檄鄰封速令開禁。暫免關鈔經過地方嚴巡護送或重罪有可出之機令人入粟以贖
△河南撫軍畢沅奏請災年出賣田產仍准贖回疏略(乾隆五十一年例案)
豫省連歲歉收凡有恒產之家漸多變賣餬口近更有於青黃不接之時將轉瞬成熟麥地賤價准折別省富戶聞風赴豫舉放利債籍此准折地畝核其價值均不及平時十分之三該富戶剝削荒民甚屬可惡現飭各屬曉諭凡民間四十九年以後賣出田產如價值過賤者許其備價呈明地方官取贖買主不得以巳經賣絕故意勒掯倘買主另行轉賣亦止准照依原價不得多行取值以聽原戶贖回仍以三年為限以杜年久紛爭之漸至近日連麥准折之地限半月內令買者賣者自行呈首聽原主收回割刈除歸還原價外仍照豫省典舖取息之例按月算給倘買者巳將麥禾收割核計所收麥價除去原買產本及應加利息如有多餘令其同地退還如稍有不足仍令賣主找清將地贖回倘買主圖利佔踞不行放贖即照重利盤剝之例從重治罪如原賣之人或有逃亡事故亦令呈明官為辦理將所遺地畝另召無業農民耕種收息充公等因(道光二十七年河南又灾援案辦理)
△荒政叢言
明僉事林希元疏云。救荒有二難。曰得人難審戶難有三便。曰極貧民便賑米。次貧民便賑錢。稍貧民便賑貸。有六急。曰垂死貧民急饘粥疾病貧民急醫藥病起貧民急湯米。既死貧民急募瘞。遺棄小兒急收養。輕重繫囚急寬恤有三權。曰借官錢以糶糴。興工作以助賑。貸牛種以通變。有六禁。曰禁侵漁。禁攘盜。禁遏糴。禁抑價禁宰牛。禁度僧。有三戒。曰戒遲緩。戒拘文。戒遣使。
△牧令當行二十二條
一曰方旱則誠心祈禱。二曰已旱則一面申州。三曰告縣不可邀阻。四曰檢旱不可後時。五曰申上司乞常平以賑糶。六曰申上司發義倉以賑濟。七曰勸富室之發廩。八日誘富民之興販九曰防滲漏之奸。十曰戢虛文之弊。十一曰聽客人之糶糴十二曰。任米價之低昂。十三曰請提督。十四曰擇監視。十五曰參攷是非十六曰激勸功勞。十七曰旌賞孝弟以勵俗。 【 飢者骨肉不能相保有能孝養公姑竭力供祖父母者當即行旌獎】 十八曰散施藥餌以救民。十九曰寬征榷。二十曰除盜賊二十一曰察冤獄 【 孝婦含冤三年不雨】 二十二曰掩枯骨。
△審戶
宋蘇次參澧州賑濟患抄劄不公。給印冊一本。用紙半幅。令各自書某家口數若干大人若干小兒若干。合請米若干。實貼於各人門首壁上。如有虛偽。許人告首甘伏斷罪。以便委官查點又患請米者冗。分定幾人為一隊。逐隊俱用旗引如卯時一刻引第一隊。領米二刻引第二隊。以至辰巳時皆用此法則自無冗雜。且老幼婦女悉得均糴矣。○又任澧陽司戶日。權安鄉縣。正值大澇始至。令典押將縣圖逐鄉抹出全澇者用。綠半澇者用青無水之鄉用黃不以示人。又令鄉司抺來參合。方請鄉耆逐鄉為圖。復以青綠黃色別其村分。出圖參驗。故不檢澇而可知分數。催科賑濟亦視此為先後。其法甚簡要也。○明陳龍正曰。賑飢之法。往往吏緣為姦。皆由戶之不能審也。貧者未必報。報者未必給。其報而給者又未必貧。請就里中推一二大姓。任以賑事。有司不時單車臨視。稍立賞罰科條以勸戒之。葢大姓給散。其利有九。習知貧戶多寡。不至漏冒一也。給散近在里中。得免奔走與留滯之苦。二也披籍而得姓名。穀米之數。即便查勘。三也。以鄰里之誼不至偽雜損耗四也。貧戶素服大姓。即有缺漏。易於自鳴。五也。食糜各於其鄉。不至羣聚喧雜穢惡薰蒸而成疫癘六也大姓熟識近鄰不至攖奪。七也分縣官之勞。八也。吏不能為奸。九也。
△剔弊
一鄉保里地。於查報飢口給票散賑時多有指稱使費。需索災民。不遂其慾。則多方刁蹬。恣意譸張。印委各官。務須嚴加禁約。加意密察。一有見聞。立拏究革。枷示追賍。如有故縱。該管道府州察實嚴參。○一劣衿刁民見鄉地混報。吏胥侵蝕。即從中挾制。或於本戶之下多開數戶。或於領賑之時。頂名冒領。鄉地吏胥。明知而莫可如何。不可不察。○一各衙門書吏視辦災為利藪。給票則有票錢。造冊則有冊費。災民無力出錢。即刪減口數。州縣如此。府司院胥吏明知其弊。因而需索。稍不遂意。將冊籍苛駁。更有上下勾通。將空白印冊交給。任其朦開捏造。俱於賑糧內取盈。非上下衙門之本官互相覺察。尤難破此弊也。○一州縣官長厚者任其朦蔽而不能覺察。柔懦者受其牽制而無以自展。又或因倉穀庫項霉變虧缺。借此開銷或希冀盈餘入已。遂徇私而不察其弊。□上開一孔。下開百竇。則大利歸於下。而重罪歸於官矣。
△急賑卹
環慶大饑。帥守坐不職罷去。范約仁代之。始至慶州。餓殍載路。官無穀以賑。純仁欲發常平封貯粟麥賑之州郡官皆不欲曰常平擅支罪不。純仁曰。環慶一路生靈付某。豈可坐視其死而不救。眾皆曰。須奏請得旨。純仁曰。人七日不食則死豈能待乎。諸公但勿預。吾獨坐罪可耳。即發粟賑之。一路飢民悉得全活。
△撫卹事宜
一撫卹一項。原為被災之初。查賑未定。極次未分。災民之中。如係猝被水衝。家資飄散房舍。衝坍露宿篷棲現在乏食。勢難緩待者。自應不論極次。隨查隨賑。給以撫卹一月口糧。或錢或米各隨災戶現棲之地。當面按名給發。印簿委記官登。彙冊報銷。仍即訊明各災戶原住庄村註冊。俟水退歸莊後。查明災分極次。仍按原莊給賑。其衛軍貧生兵屬有似此者。亦應一體查辦。如有竈戶在內。□法衙門管理。倘場員查辦不及。應令地方官照依民例。先行撫卹。造冊詳請鹽政衙門。撥還歸欵。○一猝被水災。房屋坍倒。一時舉爨無資者。或暫行煮粥賑濟其有趨避高處。四圍皆水。不通旱路窮民無處覓食者。該地方官亟應買備餅麵。覓船委員散給。以全生命。此係猝被之災。事非常有。向無另項開銷。如遇此等辦理。應按其救濟災民口數。歸於撫卹項下報銷。
△貸米粟
後魏李元忠為光州剌史。時州境災儉。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賑貸至秋徵收。被報聽用萬石。元忠以為萬石給人。計一家不過升斗耳。徒有虛名。不救其敝。遂出十五萬石賑之。事訖表陳。胡延嘉之。【 陸曾禹曰杯水不可救車薪之大古云。二千石與國同休戚救民之災苟不力任。王仁恭見殺于劉武周。郭子和誅王才于榆林衛皆以不賑而起人拂逆之心。可小視哉。今剌史不事虛名。增其賑米。不獨救民。且可弭盜。】
△貸牛種
明僉事林希元疏云。幸而殘冬得度。東作方興。若不預為之所。將來歲計復何所望。故牛種一事。猶當處置臣召父老計之。自立一法逐都逐圖差人查勘除有牛無種有種無牛聽自為計外無牛人戶。令有牛一頭者帶耕二家。用牛則與之供食失牛則與之均賠。無種人戶。令富人戶一人借與十人或二十人每人所借雜種三斗或二斗。耕種之時令債主監其下種不許因而食用。收成之時。許債主就田扣取。不許因而拖負。亦加其息。官為主契。付債主收。此法一立有牛種者皆樂於借。而不患其無償。缺牛種者皆利於借而不患其乏用。有災傷處。如臣之法似可行也。
△廣糴糶
明周文襄忱撫蘇時云。次貧之民宜賑糶。其法有二。有坊郭之糶。宜多擇諸城門相近寺院。及寬廠民居。儲穀於其中。不限時日零細糶之糶米計升多不過一斗糶穀不過二斗。如姦牙市虎有借倩粧扮之弊。出首者重賞。其弊自革。有鄉村之糶。宜行保甲之法。間月而糶之。每先一月出示。將有災之鄉保限次月某日某保排定日期。每隔一日一糶。以防雨雪壅滯之患。每甲大約許糶三石。多則五石。若通水去處。當移舟就水次糶之。糶價俱比時價減少愈少愈善富人強奪貧人之糴。用張詠連坐之法。一家犯罪。十家連不許糴。其糴本借官銀。或借官糧或勸富家。事完各歸其本。如係民家則加獎可也。
△通商販
宋熙甯中。趙抃知越州。兩浙旱蝗米價踴貴。諸州皆榜道路禁人增米價。人多餓死抃張榜通衢。令有米者任昂價糶之。於是諸州米商輻輳。米價更賤。而民無餓者。 【 陸曾禹曰抑價之令一行。商賈固裹足不前囤戶亦皆無米吏知之乎。囤戶恐人賤糴畧留少許以應多□餘皆重價而暗售他方故無米者。室如懸罄。有錢者亦欲呼庚於是一夫不靖。千人應之。趙公之倫。高出千古。】 ○從政郎董煟云。比年為政者不明立法之意。謂民間無錢須當籍定其價。不知官抑其價。則客米不來。若他處騰踴而此間之價低。則誰肯興販。商賈不至。則境內乏食有蓄積者。愈不敢出矣。饑民手持其錢終日無告糴之所。有不肯甘心就死者。必不能安靜。人情易于煽搖。此莫大之患也惟不抑價。非惟舟車輻輳。而上戶亦恐後時。爭先發米出糶。其價自賤
△憐婦女
少婦處女。初次到廠吃粥之後當給半月之糧。令其吃完此米。再到廠中來吃一次。如前給之。後皆倣此不可令彼含羞忍恥日日到廠挨擠於稠人廣眾之中也。
△憐嬰兒
不論男婦到廠吃粥。倘懷中有嬰兒者。許給一人之粥。令其攜歸哺之。彼利此粥。不致棄子造福更大也。
△憐寒士
明御史鍾化民曰。讀書者不工不商。非農非賈青燈夜雨。常無越宿之糧。破壁窮簷。上有枵雷之腹。一遇荒年其苦萬狀。從厚給之○粥不可過熱過飽潤飢民腸胃。凡有活人之心宜無不加體察
△勸捐棉衣
高文定曰。直屬今年被災地方。窮民困苦荷蒙聖恩廣沛普徧賑卹已無飢餒之患。惟是晨風戒涼向前漸入寒冬。孤苦無營之人。雖幸得食。而衣不蔽體。仍恐莫保身命深堪憫惻。案原題部議紳衿士庶。有情願捐賑棉衣者。報明地方官聽其自行經理。多則題敘。少則獎勵。奉旨允行。及今撫卹災黎之計。捐備棉衣。又為急務。各州縣可即出示勸諭紳衿士庶。有願捐賑者。即今製備棉衣。分給貧民。或交地方印官於赴鄉散賑之便。察看單寒極貧之男婦。攜帶散給。不得預期聲張。更不得委任胥役。仍將捐給數目。據實申報。分別獎敘。如奉行不善。致有抑勒擾累。定即加以處分。
△安流民
宋富鄭公弼知青州。會河朔大水。民流入境內。公擇部內豐稔者五州。勸民出粟十五萬斛。益以官廩隨所在貯之擇公私廬舍十餘萬間散處其人官吏待闕者給之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約為奏請受賞。率五日輒遣人以酒肉勞之。人人為盡力。流民死者葬之叢塜。自為文祭之。明年麥大熟流民各以遠近受糧而歸。凡活五十餘萬人。募為兵者萬餘人。上聞之。遣使勞公。即拜禮部侍郎。公辭不受前此救災者皆聚民城郭中煮粥食之。聚為疾疫。及相蹈藉死。或待次數日不食。得粥皆僵仆名為救之而實殺之自公立法。簡便周至。天下傳以為式公每自言曰過於作中書令二十四考矣。
△憫時疫
明王文成守仁曰。災疫大行。無知之民。惑於漸染之說。至有骨月不相顧療者。湯藥饘粥不繼多饑餓以死。乃歸咎于疫。夫鄉鄰之道。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乃今至于骨月不相顧。縣中父老。豈無一二敦行孝義。為子弟倡率者乎。夫民陷于罪猶且三宥致刑今吾無辜之民。至于闔門相枕藉以死。為民父母。何忍坐視。言之痛心。中夜憂惶。思所以救療之道惟在諸父老勸告子弟興行孝弟。各念爾骨月。毌忍背棄。灑掃爾室宇。具爾湯藥。時爾饘粥。貧弗能者官給之藥。雖已遣醫生老人分行鄉井。恐亦虛文無實。父老凡可以佐令之不逮者。悉以見告。有能興行孝義者。縣令當親拜其廬。凡此災疫實由令之不職乖愛養之道上干天和。以至於此。縣令亦方有疾未能躬問疾苦。父老其為我慰勞存恤。諭之以此意
△收育棄兒
宋葉夢得守許昌。值大水。流殍滿道公盡發常平倉所儲者賑之。全活者數萬人。獨有遺棄小兒無由得救。公詢之左右曰。無子者何不收養曰人固所願。但患歲豐年長即來認去耳。公即立法凡災傷棄兒父母不得復認遂作空劵印結發於里社凡得兒者明書於劵以付之。計救小兒共三千八百餘人。後官至尚書左丞封侯子皆登第。○宋劉彛所至多善政。□知虔州也。會江西饑歉民多棄子於道上彛揭榜通衢召人收養日給廣惠倉米二升。每月一次。抱至署中看視。又推行於縣鎮。細民利二升之給。皆為字養。故一境生子無夭閼者○明于忠肅謙巡撫山西河南。勸民曰。若有遺棄子女。里老可即報與州縣。著官設法收養。候歲熟。訪其父母而還之。如里內有賢良之民。能收養四五口者。官犒以羊酒。給其匾額。十口以上者加綵緞免其終身差役。二十口以上者。官帶榮身。一時富民樂捐而尚義者甚眾。
△禁賣牛宰牛
明僉事林希元曰。凡年歲凶荒。則人民艱食。多變鬻耕牛以苟給目前。不知方春失耕。歲計亦旋無望。按問刑條例。私宰耕牛再犯累犯者。俱發邊衛充軍。但民果貧不能存活。許其赴官陳告官令富民收買仍令牛主收養。即以本牛種田。照鄉例與富民分收。待豐年或富民得牛。或牛主取贖。如此則牛可不殺。而春耕有賴矣。
△敦風俗
明王文成守仁諭軍民曰。兵荒之餘困苦良甚。其各休養生息相勉於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從。長惠幼順。勤儉以守家業。謙和以處鄉里。心要平恕。毋懷險譎。事貴含忍。毋輕鬬爭。父老子弟曾見有溫良遜讓卑已尊人而人不敬愛者乎。曾見有凶狠貪暴利已。侵人而人不疾怨者乎。夫嚚訟之人。爭利而未必得利。求伸而未必能伸。外見疾于官府。內破敗其家業。上辱父祖。下累兒孫。何苦而為此乎。此邦之俗。爭利健訟。故吾言懇懇於此。吾愧無德政而徒以言教。父老其勉聽吾言。各訓戒其子弟。○陸曾禹曰民之日流於污下。而不能享太平之福者。人知之乎。皆由未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為重耳。如父兄能以此而教子弟。師友能以此而曉愚蒙。在位者察其言行獎其淳良。民雖頑未有不感奮者。
△以工代賑
宋皇祐二年。吳中大饑。時范文正仲淹。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為術甚備。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仲淹乃縱民競渡又召諸佛寺。主守諭之曰。饑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于是諸寺工作並興。又新倉廒吏舍。日役千夫。監司劾奏。杭州不恤荒政。遊宴興作傷財勞民。公乃條奏所以如此。正欲發有餘之財以惠民。使工役傭力之人。皆得仰食於公私。不致轉徙溝壑耳。是歲惟杭饑而不害。○窮民無事衣食弗得法網在所不計矣。故盜賊蜂起。富室先遭塗毒。而餓莩亦喪殘生。為害可勝言哉。今勸富民治塘修堰。饑者得食。富室無虞。保富安貧之道。莫過於此。○明萬厯間。御史鍾化民救荒。令各府州縣查勘。該動工作如修學修城濬河築堤之類計工招募。以興工作。每人日給米三升。借急需之工。養枵腹之眾。公私兩利。 【 陸曾禹曰。化民之救荒。曰馳數百里。巡察各縣粥□。隨從無幾所到食粥。以故吏民畏服。敬若神人如修學築堤等類。悉令開工。每人日給米三升。不許畧加粞穀。又諭州縣有領工價而或稍怠其役者。鞭撻概行停止。恐一人臥痛□室餓亡故耳誠不世出之仁人也。】
△勸富戶業主當商
明宣德間。山西河南荒。命于謙巡撫二省。公到任。即立木牌於院門。一書求通民情。一書願聞利弊。二省里老皆遠來迎公。公曰吾欲首行平糶之法。汝眾里老可將吾言勸諭富豪之家。將所積米穀。扣其本家食用之外。餘者皆要糶與饑民。若仗義者。每石肯減價二錢。減至一百石以上者。免其數年差役。一二千以上者。奏請建坊旌表。有不願者亦勿強。若有姦民擅富要利。坐視饑民不與平糶者。里人具稟以呈。重罰不恕。凡有借欠私債。一槩年豐還納。○陸曾禹曰。勸諭之道不一。握其要則民輸恐後。失其方雖官索不輸。曷弗以古人為法乎。○又有一種分頭勸。不可不知。宜預查通縣共有幾社每社先訪才幹出眾者能事能言者數人。聘以禮。酌以筵。許其旌獎每一人令其勸輸幾戶。多者為能。倘有富足而不聽勸諭者。有司始自勸焉。不激不撓。循循善誘。務在必得。如是則社社無不輸之上戶。村村無不救之窮民矣。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周禮云。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有無原貴相通。濟貧即是安富。勸分其可少乎。特不可稍存其私耳。
△救荒福報
古來世家大族。富貴綿延者。無一不由於祖先之陰德。而陰德之最大者。莫如饑年施賑。一舉即可活千萬人。下全人命。即上契天心。古云。活千人者。後必封。洵不誣也。考諸記載。賑荒善報幾不可勝數。茲特就臆見所及。臚列之以資勸感。 【 至近世大家昭昭在人耳目者。如吾吳之彭氏潘氏。以及崑山之徐。常熟之蔣。常州之趙。錢塘之許、其先世之積功累德固婦豎所共知者。茲不復贅、】
漢伏湛為平原守時境內大荒湛謂妻子曰百姓困苦極矣奈何獨享用乃共清齋。食粗糲不肉食。悉分俸祿賑鄉里全活無算。後官至司徒封侯。子隆為光祿勳孫曾皆貴顯
唐蕭復為太子僕射。廣德中連歲不稔穀價騰貴家貧將鬻昭應別業行賑。時宰相王縉聞其中林泉之美。使弟紘致辭。若以別業見贈。當處足下於要地。復對曰。僕以家貧鬻業。將拯救孀幼耳。倘以易美職於身令無告之人凍餒非鄙夫之心也
宋陳堯佐知壽州歲大饑。公自出米為糜以食餓者。吏民以公故皆爭出米。活數萬人。公曰。我豈以是為私惠哉葢以令率人不若身先而使其樂從也後以太子太師致仕壽八十二謚文惠。
李廷美妻徐氏有賢行。家貧遇凶歲。自度不能活人也。則命冡婦日計煮飯用米若干。而多煮為粥。鄰人饑者。來則食之曰吾日三粥足以無飢矣而餘力可兼濟人不愈於食飯而獨飽乎
趙壹為平原守。時多盜。乃與諸郡討捕。斬其渠帥。餘悉赦之。青州大蝗侵平原。荒甚。乃出俸賑之。勸富民出穀濟飢。所活萬計。官太傅封侯世爵。
滕元發知鄆州。時淮南京東饑。元發慮流民且至。將蒸為疫癘。先度城外廢營地。召諭富家。使出力為席屋一夕成二千五百間。井竈器用皆具。民至如歸。全活至五萬人。後為龍圖閣學士。年七十一無疾而逝
齊劉善明。平原人。元嘉末。青州飢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積粟。躬食饘粥。開倉以救鄉里。多獲全濟百姓呼其家田為續命田。
宋眉州蘇杲。遇歲凶。賣田以賑鄉里。及熟。人將償之。辭不受。以致數敗其業而不悔。子洵孫軾轍為世大儒。
宋祝染延平人。遇歲凶。賑濟煮粥療病無虛日。後生一子。幼即聰慧。應舉入試鄉。人萬黃衣使者執旗報喜。奔馳而告曰狀元榜上有四字曰濟饑之報及開榜果狀元及第。
東吳駱統。八歲歸會稽。時饑荒。鄉里及遠方客多有困乏。統為之減飲食。其姊仁愛有行。數問其故。統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獨飽姊曰。誠如是。何不早告我。而自苦如此。乃自以私蓄盡與統。又以告其母。母亦賢之。遂使分施。由是顯名。明瞿興嗣好行陰德。有一貧人值大雪。餓不能起。晨往以錢二十緡投窻而去。歲歉。有人來糴米。受其錢五千佯忘曰汝錢十千耶倍與之凡負販者必多償其值曰彼手胼足胝以求利所得無多忍與較乎年八十。子孫榮顯。
徐孝祥隱居吳江家甚貧。忽於後園樹下得白金一甕。亟掩之。人無知者。後二十餘年值大荒。孝祥曰。是物當出世耶乃啟甕。日取數錠糴米以散貧人。全活不勝計銀盡乃已。子純夫入翰林。
宋富弼為樞密副使。為小人所譖罷去夏竦復誣弼遣石介結契丹起兵。期為內應。仁宗怒甚。以有救者。乃落職知青州。時河朔大水。飢民流入境。猝難獲食。相繼待斃。富弼擇所部豐稔者三州勸民出粟得十萬斛。以官廩貯之。勸分得公私廩舍十餘萬區。散處其人以便薪水。擇待闕官吏廉能者。給其祿、使循行鄉里。問老弱疾苦。官吏皆書其勞約為奏請。率五日輒以酒食勞之。出於至誠人人為盡力。山林河泊之利。有可取為生。聽流民取之。主不得禁流民死者。大塜叢葬之從者如歸市。或謂弼非所以處危疑禍且不測弼曰。吾豈以一身易六七十萬之命乎。行之愈力。明年。麥大熟。流民各以遠近受糧而歸所全活甚多帝聞之遣使勞弼即拜禮部侍郎尋與文彥博同相。制下。朝士相慶。封鄭公進封韓公壽八十謚文忠配享
漂陽任南原公。樂善好施。天啟時大荒。出米數千石以貸鄉里貧人廩葢一空自食粥。次年秋。人勸其索償。公曰貧人經大荒後今稍甦不忍逼索遂取劵盡焚之。曾孫蘭枝榜眼及第元孫端書探花及第。
海甯陳氏先人富而好施。嘗建高樓。每午刻。高樓四望。見里黨有不舉火者。使人以粟周之。遇疫時開局施藥。施棺置義塜地數百畝。一生樂善不倦。晚年遇異人指以葬地。科甲鵲起。累代中堂。至今為望族。
桐城大學士張英張廷玉父子中堂。忠孝厚德。其先五世祖某公。仁慈好施。遇歲荒以米萬石。半價盡糶於鄉里。心甚喜曰荒年半價乃豐年全價無損於我有益於人實為心慰仍捐萬金設粥濟貧。如是三次。後家無餘畜。即將田屋衣物賣銀買米以救餓者。後遇化齋異人。指葬地。今子孫貴顯不絕。
王均亂蜀雷有終討之欲屠城。時蜀中名士范燦范璲暨文鑒間道迎王師。曰蜀人懦弱其脅從者畏死耳。城下時切勿屠戮。鋤其兇黨可也。有終見三人皆偉丈夫。又感其至誠為改容曰。非聞長者言。幾作忍心事矣。於是合城獲免。至今范氏子孫蕃盛為蜀中甲族。文鑒享上壽。
全琮。字子瑾。錢塘人。父好積聚。嘗使琮賫米住吳市易。吳荒旱琮將米散給貧民。空舟而返父責之琮對曰兒以所利非急而吳民方有倒懸之難因便賑給不及啟也父大喜。私異其子。後琮仕吳封錢塘侯。
倪閃。沙縣人穎悟好學。節儉好施。每出以錢自隨。遇貧則擲其 家。不問知否。路遇丐者必給錢。人皆曰。此小惠耳。倪曰我但念其窮而可憐何計惠之大小若以小惠而不為使天下人盡存如此識見若輩多應餓死矣及領鄉薦。赴禮闈。雖處京師。施與不減。屢試不中。人譏曰。君以濟貧為事何屢屈於春官。豈造物有未知耶。閃聞益自勵紹定三年。寇起。蔓延侵境。兵獲從賊者皆繫獄閃憫其無知罹法。日飲食之。巳而得釋後火焚民舍將及閃家。賊黨相與撲滅。鄰家獲全明年大饑。道殍相枕。閃罄家。以糜粥濟之。活者萬計。次年赴試。人多夢竪旗於閃門。旗上書饘粥陰功四字。果大魁天下。為尚書。
河南按察使張孟球。居官廉潔。遇年荒。自食菜粥。嘆曰百姓饑饉吾當與百姓共苦安忍食厚味耶因出已俸。并夫人衣飾。糴米賑饑。於是富戶爭相煮賑全活無算。生五子皆登科。
吳鳳岡五十無子蓮池大師。勸其行善吳曰吾貧不能行善。師曰為善不在貧富貴賤。宰相日日有可行之善事。乞丐亦有日日可行之善事。只要存心力行不怠耳。功過格上有許多不費錢的善事爾可受持。爾教讀一年。所得不過十餘金。用度自然不足。爾能持齋戒殺。盡心教學不誤人家子弟路見字紙米穀必拾起。見虫蟻不忍輕傷遇衰老殘疾乞丐即施一文二文錢。一碗半碗粥。口中時時說因果報應好話勸人為善。今當荒年。正是寶山取寶之時。宜格外出力救得一人。是一人的好事。救得十人。是十人的好事。多抄救飢方治疫方傳貼廣勸施助此皆貧人可行之大善事。與富貴人布施千金萬兩者無異也。鳳岡遵師訓。力行不怠後享高壽生四子二登甲榜。今為江干望族。
披髮婆子。年約八十餘。不知何處人。在沁水縣東門內往來求乞。口念彌陀不絕聲。人憐其老。多施錢米。婆即轉施孤苦饑民。并云我代施主轉種福田也。後里人見五色雲起草市中。見婆坐逝異香郁然。
太原布商劉全順。求袁柳庄相面袁一見驚曰。兄大限只在一月內。可飛速回家辦後事。柳庄神相也。言無不中因是歸寓。惘然不樂。表姪周鰲問故始知。因勸云。今大荒歉。人相食何不捐資五六十兩買米麥散賑諸貧人積大陰德或者可回造化劉即依言星夜發銀辦米散賑過一月餘無恙。復往見柳莊。又驚曰爾作何大陰德。滿面陰騭紋。非但延壽。且可得二貴子。劉後年八十五。生二子。皆登甲榜。子孫科第不絕。
天啟時祥符縣車夫金芳。貧而好施。遇荒年自吃糠粞荳渣見飢寒殘疾人必施一二文。每日推車得錢。隨路散去。空囊而歸。有時雨雪不出。常忍飢一二日不怨也。年六十四歲。遇無心昌老贈吞丹藥。髮白復黑齒落重生鄉里皆異之。後復遇昌老隨之而去。不知所終。
天啟時。桐栢觀道士趙紫霞遇歉歲。將錢米衣物盡施山下貧苦老幼殘疾。自絕食掘莨根剝榆皮療飢。致成病而卒。舉棺甚輕。開視惟留敝衣一襲蒲履一雙。屍解而去
嘉靖時平陽府西街楊士炎。開張糧食舖。吃虧忍氣。不與人校。人啾為楊呆。見貧苦乞丐必與錢米。店夥有時叱罵乞兒。楊云。貧苦小人所求者不過一文一勺何忍加以阿罵且人生靠天只要店中生意順利無官非口舌火盜自已吃用省儉些每日亦不爭乎此數百文錢貧人買米三五升者常令他自量任滿。不取其利。遇荒年。家內所存錢米。平價糶完。每日晡。帶銀錢往僻巷小街。見孤兒寡婦。及貧病不能舉火者。酌給之。凡肩負挑販老幼殘疾。無不沾其實惠。愈施濟而家財愈盛。六十二歲秋病入冥府。見冥官查其善功增壽二紀。後壽九十二歲。無疾而終。子孫累代富厚。至今已二百餘年益多貴顯可見為商為賈之人。若能留心積善。隨地可種大福葢錢財是命中一定之物。分中有財。能捨得自能積得上天必千倍萬倍加利還之。分中無財。即使用盡心機成家立業。而天地降罰。飛災橫禍。不難奪之而去。或為不肖子孫敗去。留不美之名。與人作笑柄。所謂小人枉自為小人深可惜也。
嘉靖時南昌熊兆鼎翁。精內外科醫術。不計財利。不避寒暑。往往自備藥餌。以濟貧病。遇荒年。即步行四出赴診。甚至賣田以濟。所活無算自妻冬衣葛裙怡然也。年八十歲誕日。忽見中堂懸紅綾報單。上書奉上帝命。命熊兆鼎三日後。赴福建省城隍司任。詢之家人。皆云不見。至期。沐浴更衣。拜天地。別親友。端坐而逝。異香滿室。數日而散子孫繁衍。科甲不絕。為江西望族。
蘇城桃花塢潘敦仁。瘵疾數年。臥床待斃。自思身後。要錢何用。不如及早濟人。時值辛未大荒。售屋八間捐施粥廠米六十石忽有異人自言能治其疾。請診之。即開一方一服而愈。
徽商汪宇亭。算命者言伊只有四十五歲之壽無子。丙子歲飢。捐粥米一百六十石。後年七十餘尚徤生四子七孫。
蘇城長洲學前馬鶴林。辛未曾助粥米十六石。助後三日。往淮安寓湖嘴子蔣家飯店。至夜半腹疼。下樓大解。忽聽轟然一聲樓上牆倒。眾人擕燭往視。馬之臥床已壓碎矣。馬此後一心力善。享壽八十二。子孫滿堂。
蘇城南濠李文璧於丙子年父故。廣脩齋醮。一夕父神憑孫女福全對文璧云。爾在生亦孝我。今當此荒年。有此錢財。何不施濟飢寒。今但延酒肉僧道禮經拜懺。於我毫無益處。若肯施濟飢民比經懺勝多多也。文璧異而應命。明日即施饑人。每人錢一百二十文。共用七百餘千。其父又神憑福全對文璧云。爾可為大孝。冥府己加增福壽我亦往生富貴人家去矣。
△救災有福說
左傳秦子桑曰。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或者疑其說近邀福。而其心不純。近世張氏爾岐辨袁氏立命說。以其瑣瑣責效。目為異端邪說。田氏蘭芳撰唐幼章句。釋感應篇序。謂希福冀報。非儒者所宜言。推其意則救災而言有福不亦與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之旨相戾乎竊以為張氏田氏之說精矣然持論過高。無以誘人為善。且斥立命說為異端尤矯枉過正者也袁氏記功。錄過。大小厚薄。各有成格。造物若稱量以相償誠未免沾沾作計較。然必謂其望報而始為善。說已近苛况以私偽斥之。何以服彊為善者之心耶。彼不求報而亦不為善者。轉於人有濟耶。田氏訾感應篇亦以其中勸戒輒以禍福為騐耳。不知所言善惡之報即虞書惠迪吉從逆凶之說商書福善禍淫。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言積善餘慶。積不善餘殃。皆此義也。何田氏不敢議書易。而獨議感應篇耶。夫子言後獲言後得。未嘗不言獲不言得也。然則行救災之道。必有救災之福。安可以言出於霸佐而疑之。試畧舉救荒感應之事以昭法戒焉宋淳熙初。司農少卿王曉。平旦訪林機。時為給事中在省。其妻曉姪女也。垂淚訴曰。林氏滅矣。驚問其故曰。天將曉夢朱衣人持天符來。言上帝有敕。林機諭事害民特令滅門悸而寤猶仿彿在目也。曉待林歸。叩近日所諭奏。林曰蜀郡旱歉奏乞撥米十萬石賑贍。有旨如其請。機以為米數太多。蜀道不易致當酌實而後與。封還敕黃上諭宰相云。西川往復萬里。更復待報。恐於事無及。姑與其半可也。只此一事耳。曉顰蹙去。未幾林病歸。至福州卒。三子繼踵亡此建言阻賑之報也
張詠知益州日。嘗夜夢詣紫府真君。降階接之。禮甚恭繼請西門黃兼濟揖張益州坐。黃承事之下。夢覺莫知所謂問左右西門有黃承事否令具常服見。既至。果如夢中見者。再三問平生有何陰德。承事云。無他。惟每歲收成時。隨意出錢收米至來年新陳未接之際。糶與細民。價例不增張公嘆曰。此宜居我上也。使兩吏掖之而拜。此每歲平糶之見重於神也。
明萬厯年姚思仁巡撫河南。殺賊甚多。忽病被攝冥司。主者詰曰。爾何好殺如此。姚曰。某為天子執法耳。主者曰凡為官當體上天好生惡殺之心。爾不以哀矜自省理應受罪姚曰。固也。當兩省凶荒某曾上疏請賑。所活不下數千萬。獨不可相準乎。主者曰此爾幕賓賀燦然所為。已註其中年富貴矣。姚曰稿雖賀作疏由某上獨不可分其半乎主者點首言。是亦有理。遂令其生還。賀從姚於官。因見凶荒特作疏稿。勸姚上之後賀年四十登第。累官冡宰。姚官至工部尚書此上疏請與作疏人同心救荒之報也。
他如宋祝染。施粥而子及第。邵靈甫發所儲浚河。而子梁登第。孫剛魁南省。明馮玘賑流民。而壽逾八十。子冠舉進士蕭逵出粟濟饑。而年七十五。子良有良譽俱登第。救災獲福確有證騐事難枚數。畧舉其槩如此。夫釋氏因果之說近於荒誕而善惡感應周有昭然不爽者。救災恤鄰。道也即誼也。行道有福利也即功也正誼必有其利無誼外之利也。明道必有其功。無道外之功也。歆以福則人有所慕而為善怵以禍則人有所懼而不為不善。行道有福之說正欲盡人納之於道誼。利不謀而獲。功不計而成山畏罪者強仁而進於智者利仁也。安得以私偽疑之哉必計有所為而為之。其心已雜而不純吾恐持論過高轉失聖賢與人為善之旨矣。
△附勸製草衣說
裕魯山中丞陳臬江蘇時。曾刻勉益齋偶存稿一書內載在湖北武昌太守任內。辦理荒政。籌欵製辦棉衣之外。尚有飭製草衣一項。其年老殘廢者。則給棉衣。強壯者則給草衣。載明廣購稻草編製草衣。每件約需大錢六十文。將草衣式樣交給委員。飭縣看視。遵照製備等語。其中雖未細載如何造法。其所云編製者。想用粗麻線將稻草打軟。照蓑衣之式編成也。若得做成式樣廣傳分送俾人人可仿照而行。則農人亦可自製。并可售人利益頗大。緣近年人多費絀綿衣之給。勢難徧及。惟草衣價廉工省亦足禦寒。為衣為被。均在乎此。活命法此為最廣。願有心人急起圖之。
草衣之舉既不雅觀亦未必適體。未遇嚴寒或有不屑受者。然與其衣不蔽體難過殘冬何如。權藉章身稍禦風雪。草衣木食古聖人尚有此風何碍體面。惟願仁人君子多為製備。廣給貧寒可救無量性命。幸勿以其輕賤而忽之。
草衣式
蒲衣亦可照式[見圖]
將稻草打熟用燈草殼繩編成。或用麻皮線更好。背後雙層。餘俱單層。長約二尺二寸。即雇善做蓑衣人為之每件約重四斤有餘。每件工食草料約六十餘文。得此式則草裙草褲皆可類推。或編蒲作衣。亦無不可。草衣蒲衣。前後背心均可夾用蘆花。更為有益。
○濟荒粥賑章程
卷五之三
濟饑莫善於粥。而設廠施粥。流弊極多。故施粥廠中病斃者纍纍無數。本欲救之。反以害之。固董埋者所不及料。亦未始非墨守舊章不善變通者滋之咎也。擬粥賑章程。
粥店十便說
道光二十九年常州府通飭合郡勸行刊發規條
粥不可過飽過熱
因里設廠賑粥
一擔粥法
陸桴亭施米湯約
黃慎齋澄煮麥粥法
○粥店十便說
一省廠費
一可接續
一免奔命
一免廢業
一全體面
一少擁擠
一易籌辦
一免疾疫
一省司役
一多暗助
△一省廠費
一省廠費。 施粥必須設廠。或公所大房。局而既大。上下人等。伙食工料一應費用不少。粥店則不必設廠。但就地方公所。只須數間空屋。除鍋灶缸杓器用外。其餘各費俱可從省。
△一可接續
一可接續 施粥有出無入。當大荒之年。集捐不易。經費恐難為繼。開店賣粥。則半施半賣。賣出錢文。又可以資轉運。相濟源源。在災民己得便宜。在我亦堪接濟。便可多延日月。不致半途中止。
△一免奔命
一免奔命。 粥廠必須人集給發。守候多時。比及吃完散放。為時己晚。數里往返。仍然枵腹。每日為兩碗之粥。奔命不遑。老弱婦女固不能堪。即年壯丁男。亦難強忍。日久疲乏難行。或宿窮簷野塜古廟荒菴。勢必流為乞丐。甚至風霜染病。僵仆道旁最為可慘。粥店則隨到隨發。不必守候時刻。自無此等流弊。
△一免廢業
一免廢業。 粥廠見人數給粥。十口之家。必十口偕來。遂至扶老携幼。衝風冐雨。觸目可憐。終日役役。男荒其畊。婦荒其織。有妨將來活計。將欲濟之。適以累之。奈何。若粥店則一家只須一人來買。其鄰右不能行者。并可托以帶買。在家者仍可勤其故業。即來買者往返甚速。歸後仍可操作。本業兩無妨碍。
△一全體面
一全體面。 施粥一事。顧體面者雖朝不謀夕。往往甘心窮餓。不屑嗟來。而愛好婦女。又恐出乖露醜。不肯赴廠。其情最苦此則以買為名。與者非惠受者無嫌。且可帶買。則婦女并可不必親來。全人體而。體恤最至。
△一少擁擠
一少擁擠。 設廠施粥必俟人集方給。人數既眾。擁擠必甚。老幼病弱。受傷必多。甚至傾跌隕命。粥店則自晨至晚。絡繹發付。隨即散去。可多可少。聽人自便。自無擁擠之弊。
△一易籌辦
一易籌辦。 施粥不分界限。須各處一時并舉。否則遠近偕來尤難支應。且經費必須廣集。方能舉事。而估費過大。勢必人人畏難。反阻善舉。粥店則可以漸次開設。經費亦可漸籌可收可放。可大可小。可暫可久。辦理自易。且施粥必須將粥煮齊方可散放。而粥多時久每易清壞。粥店則隨煮隨買。可無清壞之虞。
△一免疾疫
一免疾疫。 粥廠既設。人跡雜沓。廠旁臭濁。穢氣薰蒸。即飽煖之人尚易染成疾病。故司役者往往易生怠心。而灾民以寒餓之軀。早起跋踄。道路風霜。外邪乘虛而入。守候既久。廠中再受穢濁。無論老弱。即強壯者必生疾疫。此中性命關係不少。粥店則既無薰蒸之氣。即跋踄遠來。到局即有粥吃。以充餓腸。不必守候自無疾疫之慮。
△一省司役
一省司役。 粥廠督理煩雜必須多請司事。多僱夫役。所費甚多。况以人多而忙在一時。尤易生弊。董理者耳目難周。粥店則經董只須一二人。主櫃亦只須一二人。夫役不過三四人一店己可兼辦二三圖自晨至晚陸續打發。無甚匆忙。况夫役少則耳目易周。自然難於作弊。局費亦屬無多。以逸待勞以簡御煩此為最善。
△一多暗助
一多暗助。 粥店既設。則極貧次貧。一一呈露。倘實係極苦之戶無錢買粥。局董須另備粥籌。暗中送給。自無向隅之憾。而且目擊情形。動人最易。往往有有心人預買粥籌。就中冷眼相看。酌量給予。令其到局領粥。或給錢令買者。自無苦樂不均之弊。如實係經費不敷。難於為継。則不妨用間日買粥法。否則三日中賣一日亦可。惟須先行貼出。方不貽誤。或用糠粞麥糊粥或米湯。或炒米薑湯。附局散施極貧之戶。則調劑災民。無微不至。逢雨雪之候。則用粥担法徧送。或看天氣有久雪之象。則米麥糠粞雜糧按戶分給。或施不飢□。亦可使有餘糧以待晴霽。自可免多少杜門飢莩矣。
此事最係飢民性命。集資稍有端緒。即當趕辦。若必待經費充足而後舉行。則日延一日。徒託空言災民待哺嗷嗷。恐已多填溝壑。宜先就最荒之鎮。先行開辦。鄰鎮見有成效。自必奮興繼起。其好善者亦必樂於續捐。從此勸行。愈推愈廣。可以徧及四鄉。有志竟成。自古若是。若慮有本非飢戶亦來買食有碍極貧地步。可先查明戶口。分別極次給票。填明人口。其次貧之戶。或人口折半亦可。准其買粥幾碗。自無浮冐矣。此法始於錫邑青城鄉。於道光二十一年大水為灾。義賑之外又添粥店。以二百千為始。其時不分界限。十里之近均來買食。計飢口三千餘。延至七月之久。所費一千七百餘千。人皆稱善。嗣後道光二十九年。水發更大。合邑成災。遂合邑通議分圖開設粥店。一時並舉。勸圖內稍可自給者。勉力書捐。其圖內無大戶者。總局協濟酌貼粥米若干計合邑粥費六萬餘千。全活災民數十萬眾。可見善有同心所患赴之不勇為之不誠耳能勇能誠何事不濟。
○道光二十九年常州府通飭合郡勸行刊發規條
救飢之法。惟粥最宜。而施粥之弊。前人有極言之者。以其有擁擠守候之勞。且有接濟為難之慮也。道光二十一年。錫邑被水成灾。北鄉芙蓉楊家各圩尤甚。有青城鄉北七房鎮同人。集資開設粥店。半價發賣。 【 先查給粥票照票發籌照籌發粥臨早隨晚或多或少聽其自便】 其實係極貧之戶。無錢買粥者。許照票半給。如平糶之給餘錢者。或暗與錢。或許暫賒一碗半碗。聊可充飢。此舉無施粥之名有救飢之實。煮粥之本日有所虧。則逐捐逐補。故延至經年。事半功倍。人皆稱善。近鄉仿行者不少。至二十九年常郡合屬大水。特將粥店章程。由府通飭各屬一体照辦。一時郡屬各鄉城。仿照遵辦者數百處。飢民便焉。全活無算謹擬粥店簡便說如左。冀有心人采擇行之幸甚。從來救荒之策。自恩賑撫恤外。莫善於煮賑。然煮賑雖善。要亦不能無弊。葢設廠煮賑。必俟遠近饑口齊集。方可給發。不至日中必不得食。彼枵腹者恐不及待矣。且煮賑必按口給發。凡一家有數口者。不得不扶老挈幼而至。始則奔走恐後。繼則擁擠爭先。勢所不免。其疲癃殘疾。不勝奔走擁擠者。不得食也。此煮賑之弊也。故有心救荒者莫如去賑之名。而寓賑之實。於被災之區開設粥店。减價發賣。較之煮賑其便有四隨到隨買不須等候。則無擁擠之患。其便一也。一人來買。兩三家可以安坐而食。無事萬人空巷。以致廢時失業。其便二也。煮賑經費浩繁。難於久遠。以故人人畏難。以煮賑一處之費。可以分設三處。以煮賑一月之費。可以延至三月。費少則易成三也。且顯有賑饑名□。在自愛者或有甘心窮餓而不肯食。至於以錢買之則不以為恥矣其便四也。前於道光二十年無錫青城鄉六一圖曾行此法。周圍十數里之內。人人稱便已有成效。今歲水災尤甚。民不聊生。好善君子。倘能放其大概。斟酌行之。或十里五里。隨便開設粥店。以至麥熟為期。則起死肉骨。彼嗷嗷者均沾實惠於無既矣。謹將煮賣條規詳開於左。
一每米一斗、加粉二升五合、煮粥百杓、
一煮粥須用新米、 【 南米最好】 粉米不拘、每粥一杓、定價四文、半杓二文、
一每作灶一副、頭二鍋煮粥、梢鍋貯水、俟粥出鍋後、即將梢鍋滾水勻入頭二鍋內、便省柴火、
一粥米每鍋須有一定之數、預先量准、將兩鍋米并在一處、用小缸水浸半日、
一頭二鍋須用極大者、名平三尺、梢鍋次之、
一風箱要大。且要新、既省礱糠、出粥又快、
一煮粥水須用礬打潔淨
一粥出鍋後貯大缸內、不可任其上面結葢、倘結葢則熱氣不能外達、易變清水、須用長柄扒頭時時兜底攪之、
一先後出鍋冷熱之粥、斷不可貯放一缸
一煮粥之鍋、須先燒滾水二三次、然後煮粥、
一粥不可過熱、亦不可太冷、
一煮粥宜舊鍋舊傅新鍋、煮粥煮飯菜饑民食之、未有不死者、故廠中須用舊鍋、萬一舊鍋不足、須將新鍋或向庵堂寺院或向飯舖酒家換取舊鍋備用庶不致損人之命、此又一要法也、
○粥不可過飽過熱
明崇禎庚辰年。浙江海寧縣雙忠廟賑粥人食熱粥方畢即死。每日午後必死數十人。與宋湖州賑粥。粥方離釜猶沸滾器中。飢人急食之。食己未百步而即死者無異。後杭人何敬德知之遂於夜半煮粥置大缸中明旦分給死者寡矣其所以必死之故。人知之乎。凡食粥者身寒腹餒。必然之勢。身寒則必喜熱粥腹餒則必貪飽餐殊不知此皆殺身之道立死無疑故賑饑民其粥萬不可過熱令其徐徐食之戒其萬勿過飽始可得生賑粥時尤須大書數紙多貼於粥廠左右上書餓久之人食粥驟飽者。立死無救。若食粥太熱亦立死無救猶當令人時時高唱於粥廠之中使瞽目者與不識字之人皆知之庶可共警人之生死係焉仁人幸無忽也
○因里設廠賑粥
魏叔子禧曰。施粥者必須因里設廠。若勞其遠行。恐半途仆斃。又須立人監理。令飢民至者。隨其先後。來一人則坐一人。後至者坐先至之下。己坐者不許再起。一行坐盡。又坐一行。以面相對。以背相倚。空其中路可令擔粥人行走坐至正午擊梆一通高唱給第一次食。令人次序輪散。有速食先畢者。不得混與。一次散訖。然後擊梆二通。高唱給第二次食。如前法。共三次即止。葢久飢之人腸胃枯細。驟飽即死。再飢民中稱有父母妻子臥病在家者量行給與携歸處分已訖。方令散去。散去之法。令後至坐外者先行挨次出廠。庶不擁擠踐踏。又多人羣聚。易於穢染生病須多置蒼术醋碗薰燒以逐瘟氣又不時察驗嚴禁管粥者剋米。將生水攙稀。食者暴死。其碗箸各令飢民自備。○按米多亦不得施飯。久飢食飯有立死者。
○一擔粥法
賑粥者聚而待哺。冷氣薰蒸。更防變生意外莫若用擔粥法無定期。亦無乏所。每晨用白米數斗煮粥。 【 煮粥盛以有盖桶外備小籃貯碗□隻筷十雙塩菜少許】 分挑至通衢。若郊外凡遇貧乞。令其列坐。人給一杓。每擔需米五六升。可給五六十人之餐。十擔便延五六百人一日之命。或數日。或旬日。更有仁人繼之。諸命又可暫延。無設廠之勞。有活人之實既可時行時止。又且無功無名。量力而行。隨人能濟眾。每日有仁方矣。此崇禎辛巳嘉善陳龍正賑粥之法也。如四月後天炎不可用粥。不拘粞米麥豆磨粉為蒸餅湯糰之類。照散粥法分給。亦便。
○陸桴亭施米湯約
陸桴亭世儀勸施米湯約曰。荒歲米貴。民多食豆粞麩糠草根諸雜物。澀滯塞腸。久飢者每每致死。嘗考方書惟穀性最養人人但得穀氣即累日可以不死因思今素封家。雖無餘力可以活人。然朝夕炊粥飯時。幸少增勺米。湯沸必挹取數盞。盛大甕中。多多益善。明晨以湯再燒量入麥粉少許。使成稀粥。更以水薑三四塊擣碎調和。 【 飢民畏寒有薑汁則辟寒氣通腸胃】 各就門首施之或一次或早晚二次。湯盡為度用以稍潤飢民腸胃凡有活人之心宜無不以為然者 【 切問齋文鈔】
○黃慎齋澄煮麥粥法
黃慎齋澄煮麥粥法曰。用大麥磨成麵子。每麵八升。加以碎米二升。調成糊粥。遇飢年擇一倚傍廟宇空處。對面搭棚十間。兩頭設立木柵門。門派二役把守。柵內砌土灶五眼。用大鍋五口。滿貯清水。燒冷滾沸。預將米粉麥麵二八拌勻。堆貯棚內。一鍋水滾。入麥麵攪勻。頃刻濃熟可吃。用大杓約一大碗。自東柵門放飢民魚貫而入。就鍋與一大杓。挨次給散。令其由西柵而出。一人掌杓施粥。其調煮之人。即於第二鍋內下。麵調攪。頃刻又熟。二鍋散完。即散三鍋。次第以至四五鍋而第一鍋又早水滾可用矣。鍋不必洗。人不停手。竈下十人竈上十人。共二十人替換。足供□役計麵粉每升可調三四杓。濟三四人。計三四石可濟千人。每日調粥十餘石可濟四五千人。初不慮擁擠也。自卯未辰初散至午未竣事。計麥麵米粞之價。較米價止十分之五。而人工費用器具。又省十分之七八矣。其便有五。一價賤則經費可充可久。一麵粉麤於米粥。非實在飢民不來爭食。一米粞拌入麥麵之中。廠內人不能侵剋。攙熟可現吃。非若冷粥傷人脾胃。一頃刻成熟可吃。非若米粥必隔夜燒煮。不費人工時候。如境遇大荒。城鄉分設四廠。可無受饑之民矣。但須預於半月前發米磨粞。發大麥磨麵。責成磨坊碾部。陸續磨運。堆貯以供應用無缺。查大麥麵子。淮揚徐海貧民藉以日食。收買甚易。江以南則須買麥焙熟方用。以免傷人脾胃。 【 切問齋文鈔】
道光二十九年。錫邑大水各鄉設粥店數十處。而吃粥者多博濟為難。因設糠粞糊粥。權宜補救。其糊用糠六分。粞四分。共磨細粉入鍋。將滾水調糊。畧煮數沸。傾於缸內。缸外用草韀圍之。上覆以葢。經時不冷。如無粞。以大小麥粉代之。或用小豆餅磨粉攙入。葢因施賣米粥。尚有濫吃之人。若此糠粞糊則非真極餓者必不屑食。所來、就食者。盡屬極貧之輩。是以人皆稱善。而助捐者源源不絕。凡救饑時而以經費為憂者、可仿辦也。 【 時有以煮粥必須好白米。且言必須極乾極厚。皆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經辦者之苦心也】
米麥之外。一切雜粮如包穀豆粒番薯亦堪作粉果腹。但散給冬粉只可調糊、切不可作糕餅乾食。恐傷脾胃也。